红色福建 | 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评《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3月4日转载闽西日报报道的关于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吴升辉深度评论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玉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的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闽西的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写下了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理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系列光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使闽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中央苏区的创建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此后,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它卓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成效,已经为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充分证实。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玉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正是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切入点,用历史的镜头、时代的角度、系统的观点,探寻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脚步。
一本历史性质的专著,总能反映出撰写者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杨玉凤教授对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历史条分缕析,较好地理清了群众路线的原点和脉络。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群众路线的理论源头。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群众观与方法论相结合角度,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感情观、利益观和形象观“三位一体”的群众观架构,剖析了群众路线的三维视角体现在坚持主体论、宗旨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二是探寻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起源。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在领导闽西、赣南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理,把组织群众与领导群众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总结起来,再经过群众贯彻下去,逐步形成了的科学理论。“群众路线”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九月来信,即《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随后召开的古田会议贯彻了“中央九月来信”关于群众路线这一精神,使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含义越来越深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通过井冈山的斗争和闽西苏区的革命实践,树立了“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观念,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辉思想,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基本形成,闽西苏区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源地。三是理清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脉络。把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分成具体的三个时段,即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并且以中央苏区为主轴,以其他苏区为补充,不仅考察了中央苏区的群众路线,而且考察了川陕、左右江和陕甘边三个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路线。此外,还对于长征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拓展考察。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纵观当今国内学者对群众路线的研究,虽然研究者众多,但总体还停留于描述性与概论性的研究状态,缺少以解析历史、构筑理论、服务现实为构思方向,通过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在跨学科视野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践行因素及其内在机制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杨玉凤教授的成果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她以自己较为扎实与深厚的学术功底,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角度,在跨学科视野下整合党建、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以解析历史、构筑理论、服务现实为目的,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从新时代的角度审视、总结、提炼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对其所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和践行机制进行系统的阐述,拓展了研究领域,创新了研究方法,对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对创新理论的研究总结也没有止境。马克思没有说过群众史观,列宁也没有提过群众路线,群众史观、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纵观百年党史,群众路线是贯彻其中的一条“红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红色基因”。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就是要准确把握新时期群众路线践行客体的多样性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我想,这应该是杨玉凤教授课题成果《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