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的国家重点理论网站、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围绕“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主题,采访了《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作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玉凤教授,采访内容转载如下:

探寻群众路线的源头活水破解中国革命的成功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与发展起来的,是开启中国革命成功的密钥。围绕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记者采访了《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作者、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玉凤。

使党和人民军队始终根植于普通群众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网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在《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您对它的形成机制做了怎样的溯源?

杨玉凤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承认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革命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使群众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中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党吸收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民本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

其次,苏区时期各个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不断扩大革命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迫切需要党践行群众路线,中央苏区时期党局部执政的经验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管是党内出现“群众路线”的第一次提法还是群众路线的主要内涵都是党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总结局部执政的经验,共产党人明白了要“过河”就要解决“船”或者“桥”的问题,要真正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就不仅要“关心群众生活”,也要“注意工作方法”。

再次,苏区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为苏区党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军队严守纪律树形象、改善群众生活获得广大群众支持、军队和政权的民主建设赢得民心的景象。总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在革命实践中树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形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工作路线,使党和人民军队始终根植于普通群众之中,紧紧围绕反“围剿”和发展革命力量这个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构筑了革命的“铜墙铁壁“,革命力量和苏区快速发展壮大。

总体上,该书对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发展过程、科学内涵、形成和践行机制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扩展了研究视域。在横向上,除了中央苏区外,还选取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三个不同的典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在纵向上,对长征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力图使读者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不同苏区群众路线践行的特殊性以及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三维视角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从三维视角来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如何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杨玉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精髓、灵魂、核心的位置,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也处于灵魂、核心的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精华,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想,把时代需要、历史走向与人心所向统一起来进行思考,他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历史观和政治观,并最终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三位一体”价值观,即:坚持感情观、利益观和形象观的统一,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的认识根源和价值支撑。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三位一体”价值观为遵循,用自己的行动让苏区老百姓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相信了中国共产党,更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需要从三维视角即主体、宗旨与方法来认识和把握它的核心内涵。从历史主体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回答的是“依靠谁”的根本立场问题;从宗旨、价值的角度上讲,回答的是“为了谁”的问题,包括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利益问题;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主体论、宗旨论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建立在主体论和价值论前提上的工具。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已经基本形成,即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强调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革命的“铜墙铁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关心群众生活,强调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意工作方法。

解剖典型对比研究不同苏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在探源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增加部分其它苏区在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章,您为什么选取川陕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三个根据地为典型呢?

杨玉凤:根据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提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的根据地有13块。研究的过程,限于一些苏区在群众路线方面资料比较欠缺以及篇幅限制,所以本书选取在苏区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根据地作为典型,进行比较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被称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而且这个根据地对群众路线的践行为长征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一些经验。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立的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革命根据地,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边疆地区实际相结合夺取革命胜利的一次成功范例,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于少数民族地区而取得的成功范例,是坚持党的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党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经验,也为我党我军在长征路上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最后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经验,还为我党取得政权之后的少数民族工作积累了经验。

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是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这里是中共中央和长征红军北上抗日的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这里不仅鲜活地诠释和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群众路线的践行上,创造出许多好的方法和经验,培育了陕甘边区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南梁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和谐局面。刘志丹、谢子长先后获得毛泽东的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民族英雄”、“虽死犹生”。毛泽东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越是困难的环境我党越是要依靠群众

中国社会科学网:长征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形势恶劣的环境中,党是如何践行与发展群众路线的?

杨玉凤:第一,越是困难的环境我党越是要依靠群众;第二,群众路线是保证我党从失败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长征途中,党的群众基础薄弱,长征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群众长期受到国民党虚假宣传的蛊惑和蒙蔽;长征途中经过的地区不少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当时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汉族的民族压迫和军阀官僚的残酷剥削,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长征途中,红军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大大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但是,越是艰难困苦,越是要依靠群众,党和红军通过加强学习适应新的环境,通过在实践中转换群众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既做好了红军队伍中的群众工作,又做好长征沿途当地群众的群众工作,使长征成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反革命的势力异常强大,他们采取“隔离政策”,妄图隔断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南方各省游击队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他们必须与强大的敌人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还要对我们的队伍进行教育,保持政治旗帜不倒,保持我们的干部、队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虽然这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具体执行政策,但是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和路线没有变。敌人割不断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就没有办法在困境中扼杀党和人民军队,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终于迎来革命的新起点。

准确把握群众路线践行主体和客体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结合研究谈谈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注意什么?

杨玉凤: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简明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政治原则和领导方法的统一、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线的统一,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新的历史时期,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性认同与行动自觉,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构建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关键。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深刻认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要找准作风建设这一突破口。

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准确把握群众路线践行主体和客体的变化。群众路线的践行主体——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要准确把握新时期群众路线践行客体的变化,尤其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准确把握群众路线践行过程中主客体双向互动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与党自身建设规律的互动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互动关系,历史的创造者与群众路线的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互动关系。

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广大干部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要坚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与深入群众的实践风范相结合,要坚持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与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相结合,领导干部要坚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与发动群众相结合。

作为我们党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群众路线在社会治理方面也潜藏着巨大的优势。广大干部依然要坚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坚持把思想引领与吸收群众智慧相结合,坚持把顶层设计与发挥基层组织的活力相结合,不断书写“中国之治”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开辟了现实的路径,我们应该在群众路线的视野中创新协商民主理论,在寻找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源泉、构建协商民主机制、探索协商民主发展路径、突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点内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等方面不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